凝聚青年 服务大局

当好桥梁 从严治团

关于举办河南理工大学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
类别:最新公告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4/10/10 20:46:36 ,浏览次数:


              校属各相关单位、全校师生: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和激励我校青年学生踊跃投身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学术科技实践,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继续发挥“挑战杯”竞赛的育人功能,促进我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蓬勃开展,备战2025年全省和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校决定举办河南理工大学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进取、迎接挑战”工作宗旨,促进学校立德树人,进一步引导我校青年学生努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助力中原更加出彩,加快我校“双一流”创建和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二、参赛对象

凡在2025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我校全日制在校中国籍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三、组织机构

组织成立河南理工大学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组委会”),负责竞赛的组织管理工作。组委会主任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副主任由主抓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副校长担任,成员由校团委、教务处、科技处、社科处、人事处、招就处、学生处、研究生院、创新创业学院等部门负责人等组成,组委会办公室设在校团委,负责竞赛的日常工作。

竞赛设立校竞赛评审委员会,由组委会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负责参赛项目的评审工作。 

四、申报要求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在校期间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作品类别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方面的作品。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学术性。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支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和中国之治等方面形成社会调查报告,也可按照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等相关学科报送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侧重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

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参赛作品须从实际出发,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申报参赛的作品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两人且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在校学生。每人限报一件作品,队员可跨学院自由组合,每组不超过9名,指导教师最多可聘请3名。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需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五、名额分配

每个学院(书院)原则上选送的参赛作品总数原则上不超过5项(每人只限报1件作品),其中,作品中本科生的作品不少于3项,研究生的作品不超过2项。研究生院、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可分别单独选送5项作品。

学院(书院)在上一届的各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若有如下情况者,可增加申报作品数量:

1.在上一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赛道中获特等奖,可增报6件作品参赛;获一等奖,可增报5件作品参赛;获二等奖,可增报4件作品参赛;获三等奖,可增报3件作品参赛;在专项赛中获奖,可增报2件作品参赛。

2. 在上一届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可增报3件作品参赛;获一等奖,可增报2件作品参赛。

3. 在上一届学校“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挑战杯”“优胜杯”的学院(书院),可增报2件作品参赛。

4. 同一作品多次获奖,按该作品的最高奖项计算增报作品数。 

六、竞赛方式 

分院级初赛、校级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进行。

1. 院级初赛。学院(书院)组织学生申报三类作品参赛,院级初赛学生参与率需达到10%,学院成立院级评审委员会,按照竞赛章程规定,对作品进行资格和形式审查,评出并推荐优秀作品参加校级复赛,指导学生正确填写《作品申报书》。

2. 校级复赛。组织校级培训,对学院(书院)申报的三类作品进行审查确认,并对学生的参赛资格和作品申报条件进行审查确认,对作品进行线上评审工作,评选出优秀作品参加终审决赛。 

3. 校级决赛。评审委员会推荐通过预审的三类作品参加终审,接受评委问辩,最后评定作品终审成绩。其中,科技制作类、小发明创造类作品须有实物或模型参展。学校推荐在校级竞赛中的优秀作品参加河南省“挑战杯”竞赛。 

七、评审方式

校评审委员会对各学院报送的作品进行预审,评出的作品进入终审决赛。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约占进入终审决赛各类作品总数的10%、30%和60%。 

八、奖励方式 

1.校级“挑战杯”竞赛以学院(书院)为单位计算团体总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10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6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院(书院)“挑战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四名的学院(书院)“优胜杯”。

2.对在全国、河南省和学校“挑战杯”竞赛中获奖的学生集体和个人,学校按项目颁发专项奖金,奖金额度如下:

级别   奖项

特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国家级

50000

30000

20000

10000

5000

2000

1000

500


500

300



同时,对获得各级竞赛奖励的学生,经校“挑战杯”竞赛组织委员会认定,给予参赛本科生相应的素质拓展学分奖励,加分情况如下:

级别   奖项

特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国家级

7

5

3

2

5

3

2

1

3

2

1


参赛研究生获得校级二等奖(含二等奖)以上奖励者,可获得培养计划中社会实践培养环节学分。

3.根据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工作的相关规定,对于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且获得国家级奖项及以上的本科生,视情况可优先推荐。 

4.在全国、河南省和学校“挑战杯”竞赛中获奖的作品,学校对指导教师作如下奖励:

级别   奖项

特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国家级

50000

30000

20000

10000

5000

2000

1000

500


500

300



对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的教师,分别给予指导教师实践教学“优秀”、“良好”评价,等同于本科理论教学评教结果。在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岗位考核中,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5.同一项目多次获奖时,以最高奖项进行奖励,不累计计算。具体奖励如果有变化,按照最新文件执行。

九、赛程安排

1. 组织发动、预报名阶段(2024年10月—11月上旬)

下发竞赛通知和作品申报书等,各学院(书院)可到校园网最新公告或校团委网站下载。各学院(书院)要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各专业负责人、专家教授等相关人员围绕“挑战杯”作品选题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动员、指导有实力或有潜力的同学认真选题,积极参赛。各参赛选手应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制作(撰写)作品,做好参赛准备。各学院(书院)确定本学院(书院)申报作品课题,并对拟参赛作品进行摸底,于11月8日(周五)下午5点之前将预报名汇总表(附件1)电子档发送至kcsj@hpu.edu.cn。

2.组织申报、学院初赛阶段(2024年10月—11月底)

学院(书院)对学生申报作品参赛事宜进行指导,并举行院内选拔赛,组织有关专家评选出优秀作品,并依照参赛作品的分配名额择优推选出参加校级复赛的作品,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指导完善。参赛作品汇总表(附件2)及指导完善后的作品《申报书》(附件3)电子版,于11月29日(周五)下午5点之前,以学院(书院)为单位发至邮箱kcsj@hpu.edu.cn。参赛作品汇总表纸质盖章版报送至明德楼302办公室校团委社团管理与创新实践部。 

3.校赛复赛阶段(2024年12月底)

校组委会办公室将对学院(书院)推荐参加校赛的作品进行资格、形式等方面的复审,对重复参赛或抄袭的作品,将取消其参赛资格,一年内禁止参加相关竞赛。根据申报作品类别、数量聘请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线上评审工作,遴选其中有较高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作品参加学校决赛。本届作品校赛复赛阶段,采用无纸化形式,提交作品网址为:http://youth.hpu.edu.cn/userhall/Login/Index(账号为学生学号,密码为Hpu+身份证后6位+#,如Hpu123456#)。

4.校赛决赛阶段(2025年3月中旬前)

举办校级决赛答辩展示活动。参赛项目团队以PPT形式汇报作品,现场展示作品、学术论文或调研报告,接受专家咨询答辩,选手现场解答。学校评审委员会以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为基本评判标准进行评审,从中遴选优秀作品参加省赛。

5.参加全省、全国竞赛阶段(2025年4月-10月)

4月至6月,校组委会办公室将组织相关专家对推荐参加省赛的作品进行指导完善,备战省赛;7月至10月,对推荐国赛的优秀作品进行重点指导,积极备战国赛。

十、法律申明 

校竞赛组委员会有义务为参赛项目保守所涉及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有关本次竞赛的所有信息必须经校竞赛组织委员会授权后方可在媒体及推荐网站上发布;凡涉及参赛项目的相关报道,属于团队个体行为,参赛选手自行把握参赛项目中技术及商业内容的披露尺度,与校竞赛组委员会无关;参赛者与其项目中经授权的发明创造或专利技术的所有人之间的纠纷与校竞赛组委会无关。

十一、工作要求

1. 高度重视、统筹安排。举办“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对营造我校科技创新氛围,提升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挑战杯”竞赛工作,要结合“挑战杯”竞赛的特点和要求,创新方式,精心组织申报工作,成立专家评审组,主动挖掘优势项目,对选送的作品进行初评,将优秀作品报学校参赛。 

2. 改革创新,做好赛事。各相关单位要聚焦主责主业,强化科技育人,把人才培养作为挑战杯竞赛的首要目标,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人才激烈机制;准确把握大赛的功能定位,切实转变工作理念,注重实践导向,积极争取专业老师的支持和指导,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强化优质资源供给,形成合力;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学生进实验室、进课题调研等方面提供必要支持和保障。

3. 积极宣传,广泛参与。各相关单位要认真做好“挑战杯”竞赛的前期宣传动员工作,引导青年学生广泛参与,服务更多学生成长发展,为竞赛组织发动和有序开展打好基础;依托大赛搭建的线上平台,广泛宣传竞赛中涌现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引导和激励更多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学术科技创新实践,使“挑战杯”的品牌在我校广大师生群体中产生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

附件:1. 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预报名汇总表  

2. 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汇总表 

3. 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

4. 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指引

校团委             教务处            科技处 

社科处             人事处            招就处 

学生处            研究生院        创新创业学院 

                                        2024年10月10日

附件1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

报名汇总

推荐学院


申报者

情况

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电话


QQ


Email


指导教师

情况

姓名


所属学院


电话


Email


团队成员

情况

(不含申报者)

姓名

专业班级

姓名

专业班级













作品是否参加过

各种立项、进展如何


作品是否在其他

竞赛中获奖、情况如何


作品简介  500


附件2

第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作品汇总表

学院名称

盖章)


学院联系人

(师生均可)

姓名


所在院内单位


职务


联系电话


QQ


Email


作品类型

科技发明制作

作品排序

作品名称

作者

联系方式

1




2




3




作品类型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作品排序

作品名称

作者

联系方式

1




2




3




作品类型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作品排序

作品名称

作者

联系方式

1




2




3




备注:本表可复制、加

附件3

第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


序号




第十“挑战杯”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作品名称:

   

个人申报者姓名

(集 称):


类别: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科技发明制作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1申报者应在认真阅读此说明各项内容后按要求详细填写。

2.申报者在填写申报作品情况时只需根据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填写A1A2表,根据作品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分别填写B1B2B3表。所有申报者可根据情况填写C表。

3.表内项目填写时一律打印或用钢笔填写(字迹端正),此申报书可复制。

4.序号由第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指导委员会填写。

5.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及所附的有关材料必须是中文(若是外文,请附中文本),请以4号仿宋体打印在A4纸上,附于申报书后;学术论文及有关材料在8000字以内,社会调查报告在15000字以内(文章版面尺寸16cm×25cm左右)。

6.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要有1000字以内的作品说明,并附相关的研究报告、图表、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照片)、鉴定证书和应用证书等,打印或粘贴到申报书后。

A1申报者情况(个人项目)


说明1. 必须由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申报者情况栏内必须填写个人作品的第一作者(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工作者);

             2. 本表中的学籍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情况的确认。



 


性别


出生年月


申报者情况

院(系)


专业


现学历


年级


学制

入学时间


作品全称


联系电话


作者

情况

性别

年龄

学历

所在院(系)











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

专业方向

职称

部门职务









A2申报者情况(集体项目)

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

                  2.申报者代表必须是作者中学历最高者,其余作者按学历高低排列;



 


性别


出生年月


申报者情况

 


专业


现学历


年级


学制

入学时间



作品全称



联系电话



其他作者

情况

性别

年龄

学历

所在院(系)






































指导老师情况


姓名

专业方向

职称

部门职务












B1申报作品情况(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填写;

                  2.本部分中科研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所填内容的确认;

                  3.作品分类请按作品的学术方向或所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填写;

                  4.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作品不在此列。

作品全称


 


 

 A.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

B.信息技术 (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

C.     (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

D.生命科学 (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

E.能源化工 (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

作品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



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会议上或报刊上发表以及所获奖励


鉴定结果


请提供对于理解、审查、评价所申报作品具有参考价值的现有技术及技术文献检索目录


申报材料清单(申报论文一篇,相关资料名称及数量)


科研管理

部门签章




                             

B2申报作品情况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填写;

                  2本部分中的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所填内容的确认。

作品全称


作品所属

   

  A哲学  B经济  C社会  D法律  E教育  

F管理

作品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


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会议或报刊上发表登载、所获奖励及评定结果


请提供对于理解、审查、评价所申报作品,具有参考价值的现有对比数据及作品中资料来源的检索目录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人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     其它

主要调查单位及调查数量

   省(市)      县(区)      乡(镇)    村(街)

单位       邮编       姓名

电话        调查单位         人次

管理部门

   



(签章)                


B3申报作品情况(科技发明制作)

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填写;

                  2.本部分中科研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所填内容的确认;

            3.本表必须附研究报告,并提供图表、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照片),也可附鉴定证书和应用证书;

            4.作品分类请按照作品发明点或创新点所在类别填报。

作品全称


作品分类

 A.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

B.信息技术 (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

C.     (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

D.生命科学 (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

E.能源化工 (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

作品设计、发明的目的和基本思路


创新点、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


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必须说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作品是否具有突出的实质性技术特点和显著进步。请提供技术性分析说明和参考文献资料)


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评审、鉴定、评比、展示等活动中获奖及鉴定结果


作品所处

   

 A实验室阶段    B中试阶段     C生产阶段

D(自填)

技术转让

   


作品可展示的形式

实物、产品   模型    图纸    磁盘

现场演示     图片    录像    样品

使用说明及该作品的技术特点和优势,提供该作品的适应范围及推广前景的技术性说明及市场分析和经济效益预测


专利申报

   

提出专利申报

              申报号            

                  申报日期        


已获专利权批准

                  批准号              

                  批准日期        


未提出专利申请

科研管理

部门签章



   

C.当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说明:1. 申报者可根据作品类别和情况填写;

            2. 填写此栏有助于评审。


D.推荐者情况及对作品的说明

说明:1. 由推荐者本人填写;

            2.推荐者必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是与申报作品相同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专业技术人员(教研组集体推荐亦可);

            3.推荐者填写此部分,即视为同意推荐;

            4.推荐者所在单位签章仅被视为对推荐者身份的确认。

推荐者情况

 


性别


年龄


职称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邮编


单位电话


住宅电话huaj


手机


请对申报者申报情况的真实性作出阐述


请对作品的意义、技术水平、适用范围及推广前景作出您的评价


其它说明


E.校评审委员会评审意见















评委(签名):            负责人(签名):


   













评委(签名):            负责人(签名):


   

F.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附件)打印或粘贴处

G.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说明(附件)打印或粘贴处


附件4

 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参赛学生应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特征,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分为“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5个组别,形成有深度、有思考的社会调查报告。其中,“发展成就”可以着眼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科技自立自强等;“文明文化”可以着眼于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文明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传播等;“美丽中国”可以着眼于绿色低碳、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能源清洁利用等;“民生福祉”可以着眼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分配制度、促进就业、健全社会保障、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中国之治”可以着眼于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国家安全、完善社会治理等。此外,本届竞赛参赛学生也可围绕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6个学科形成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参赛作品总体要求:鼓励参赛学生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要求,用建设性的态度和改革发展的眼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典型调查,以小见大,独立思考,了解新情况,反映新问题,体认新实践,研究新经验,深刻认识国情,拓展时代视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理解和把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和科学严谨的精神,锻炼运用科学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赛作品每篇在15000 字以内,可自选上述5个组别或6个学科中的一个报送。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所作的各类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和咨询报告,已被采用者亦可申报参赛,同时附上原件和采用单位证明的复印件和鉴定材料等。